12月20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正式发布,这是北京市第一份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今后,东城区将陆续在不同文保片区出台风貌保护管控导则,改变过去历史街区封闭的规划管理,走向开放的规划管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指出,在房屋建筑方面,严禁大拆大建,并逐步拆除违法建设。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0.84平方公里,主街两侧完整保留对称分布的16条胡同,是元大都遗址至今、唯一完整保存元代“里坊制”胡同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
“南锣鼓巷地区有国家级、市级等各类文物31处,西边是玉河遗址公园,茅盾故居、僧王府、婉容旧居等分布在胡同中。”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工委书记吕德成说。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规整的胡同肌理、完好的四合院建筑,1990年11月,南锣鼓巷地区被列入北京市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近年来,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胡同民居发生较大变化,公共设施破损、业态形式良莠不齐、建筑风貌被蚕食破坏。
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今年5月,因为不堪重负,南锣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并申请取消AAA景区资质。为更好的保护好南锣鼓巷这一东城区文保的“金名片”,今年7月,东城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以南锣鼓巷为试点,出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随后,东城规划分局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历时4个月,编制完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
根据统计,今年年初,南锣鼓巷主街有235家商户,目前已经关闭无证无照商铺28家。下一步计划清理‘一照多店’的行为,预计商户将由目前的92家合并为39家,转型10家低端小吃类业态,年底前南锣商家从年初的235家减少至154家。鸡年春节前,老街即可“换装”完毕,在回归胡同原本风貌的同时,将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