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悄然过半,多端发力的楼市调控让北京市场也发生了改变,限贷、限购、限售等“减法”措施在需求端发酵的同时,近期北京楼市下半场,明确了要切实增加商品住房有效供应。7月份预计有10块土地入市,近期还给228在途项目划定了入市时间表,短期内“最快”新增供应。
7月份将有10块土地拍卖
进入7月,北京土地供应持续增加,10宗土地进行拍卖,面积超过64.2万平方米,较上月土地供应面积增加了98%,起始价总价239.3亿元。这相比于一季度寥寥无几的北京土地市场来说,可算是供应极大的一个月了。当然,在与去年相比较的数据方面,2017年上半年成交土地相较去年增加了119%,对刚需、刚改群体来说,平稳、持续的供应,意味着新房源的到来。
关注7月新入市土地可以发现,南城在数量方面多于北部——大兴区共4宗属最多,丰台、房山不论是正南或西南,均有1宗;而北部的顺义(1宗)、西北的昌平(2宗)、东北的平谷(1宗)。但在区域方位来看,东西南北的分布还是较为均衡。
其中,大兴一区新增供应土地4块,占据本次土地供应的26.4%,主要集中在黄村镇和瀛海镇,均实现“六通一平”。黄村镇是大兴新城和区政府所在地,京南经济文化重镇。瀛海镇位于大兴区东北部,东侧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侧与大兴新城毗邻。南五环、黄亦路、兴亦路、南六环与104国道四横一纵穿越镇域腹地。两者担负着市区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转移的重任。虽说大兴在近年来一直都是北京土地市场的“老牌热门”,但经过各项新规的调整,本月扎堆竞拍4宗新地也是少见。这4宗地块所在的区域,仍然集中在像瀛海、黄村这样的黄金宝地、预计足以吸引众多房企出手竞拍。
228在途项目预增11万套新房
从3月起,北京市住建委全面启动了“拿地未开工和开工未入市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促进在途商品住宅项目尽早开工、入市。官方数据显示,处在这两个阶段的房源分布在389个项目中,初步统计有20万套左右,是北京去年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的两倍多。
根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的大数据统计,228在途项目涉及普通的二类居用地、公寓楼项目、安置房、危改项目、新村建设项目、需要配建公共租赁住房 、限价商品住房、人才公共租赁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
市建委公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228个在途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4800万平方米,有网签交易数据记录的项目共计196个。目前已销售2700万平方米,剩余开工未入市2100万平方米(含证载项目)。
“这是北京3·17系列‘减法’调控背景下,做的一个‘加法’操作,力图从供给端出手调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分析说。他表示:“228个开工未入市项目中,如果以每套100平方米计算,实际开工未销售11万套(含危改、自住房等政策性房屋)。考虑到228个项目中部分土地还存在拆迁问题,近两年这些在途项目中可售商品房部分的有效供应并不如预期那么乐观。”
自住房5年拟建25万套入市
作为楼市做“加法”的关键一环,自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平衡市场供需、保障居民“住有所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月7日,北京首次发布未来五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未来五年北京供应住宅用地将达6000公顷,其中自住型商品房将供地1020公顷,拟建25万套自住房。
北京市住建委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保障房新开工37524套,完成年度5万套建设筹集任务的75%;竣工65676套,完成年度6万套任务的109%,其中公租房14159套、产权类保障房33686套、棚改安置房17831套。
不仅如此,4月推出的“新北京人”专项配租举措,将有针对性的解决部分非京籍无房职工的居住需求,进而降低购房需求。截至目前,北京已分两批发布了专供“新北京人”的公租房房源,涵盖燕保·马泉营家园、高米店家园和房山乐活雅苑3个项目至少360套房源。
“从保障房的供给来看,北京等一线城市在供应目标和供应节奏上都表现不错,住房保障工作完成情况较好。”业内认为,后续住房保障会在公租房建造基础上,出现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自持型住房,也算是供应端调控的一个新现象。